满族掠影
满族掠影
近年来,随着清朝宫廷电视剧的热播,国内对满族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作为土生土长的满族人,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满族文化。
溯源
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满族历史悠久,直系祖先可追溯为黑水靺鞨,建立金朝的女真族也是满族的前身,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族群纳入八旗之下,现代满族雏形自此形成。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按顺序排列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值得一提的是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在清代隶属于满洲八旗的一些锡伯、索伦等在当代则成为了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不同于满族的独立民族。
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100万左右。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岩、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300余个满族乡。
语言
满语,又称满洲语,是满洲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一种主宾谓结构的粘着语。早期的清代文书全部使用满文书写,至中期开始使用满汉双语书写。至清代后期,大量满族人只会说汉语,满语逐渐式微。民国之后,汉化更形严重,大部分满族人不懂得这种语言,他们已经改说汉语,今日满语的母语使用者总数在五十人以下,满语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大危险”级别的濒危语言。目前吉林省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满语研究初见成效。
有关满语的一个轶事:很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描写雍正皇帝即位的故事,表示康熙帝临终前将写好的传位诏书藏在匾后,诏书上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帝派隆科多将诏书偷出并将“十”字改为“于”,这样诏书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样雍正皇帝才得以即位。其实这只是一种杜撰,清朝的文书,尤其是传位诏书这样重要的文书需要用满汉双语书写,汉字的“十”和“于”差别不大,而满语中四和十四却是相差甚远,因此关于雍正皇帝篡改诏书的说法并不真实。
部分满语对应的汉语翻译
满语
汉语
满语
汉语
嗻(je)
遵命
福晋(fujin)
夫人
喳(ja)
贱、易等
阿玛(ama)
父亲
它斯哈(tasha)
老虎
玛法(mafa)
祖父
伊汗(ihan)
牛
哈拉(hala)
姓氏
母督理(muduri)
龙
阿哈(aha)
奴才
某林(morin)
马
挖卡(waka)
不是
骰应(sain)
好
窝姆楅(ombi)
可以
多铎(dodo)
胎儿
哈搭巴(hadaba)
逢迎
阿库(akū/akv)
没有
巴来伊(balai)
方式
很多地名也是由满语音译而来:
地名
寓意
牡丹江
弯曲的河
哈尔滨
晒网场,晒渔网的地方
佳木斯
满语嘉木寺噶珊,驿丞村或站官屯
吉林
原名吉林乌拉,沿江之意
图们江
万水之源
萨哈林岛
黑龙江口的缩略
姓氏
满族姓氏称为“哈拉”,家族称“穆昆”。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满族姓氏数量约有1114个,其中被称作“著姓”的有:完颜氏、爱新觉罗氏、乌拉纳拉氏、钮祜禄氏、索绰罗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赫舍里、舒穆禄、唐括氏等。
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八旗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旗。
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之头旗,上三旗之首,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服饰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女人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
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
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饮食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
酸汤子: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
满族饮食之禁忌,最主要的是不杀、不食狗肉,不戴狗皮帽子。这是因为满族的先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就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另外,忌食狗的习俗也不排除满族受宗教礼祭的影响,与民间流传《罕王的传说》中黄犬救主的神话故事有关。这种禁忌,始终在东北满族家庭中传无变易。
风俗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还有很多特有的传统节日如添仓节、太阳日、绝粮日、开山节和颁金节。
文学
满族的文学作品以神话故事为主,主要有《天宫大战》、《女真定水》、《长白仙女》、《尼山萨满传》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尼山萨满传》。它讲述了描写尼山萨满帮助意外身亡的员外之子复活的过程,在满族之外的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诸多民族中均有广泛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很多有造诣的满族文学家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满族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出了《龙须沟》、《女店员》、《茶馆》、《正红旗下》等大量文学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胡昭、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鹏、赵玫、叶广芩、江浩、于德才、孙春平、边玲玲、庞天舒、关仁山等众多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更勾勒出满族文学蓬勃而持续发展的轨迹。截止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中的满族会员,已有145人。
名人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长河中,满族涌现出很多知名人物,近现代的满族名人主要有:舒庆春/老舍(作家)、关向应(原中央委员)、侯宝林(相声大师)、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等。
- 上一条:山东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