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团队介绍

  环境催化与材料研究室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催化材料与绿色催化、环境污染控制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位谱学表征技术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NSFC-RGC)、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Environ. Sci. Technol., J. Catal.,  Adv. Funct. Mater., J. Phys. Chem.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同时,研究室同国际知名研究机构(University of Georg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 Side, USA; Univ of Calgary, Canada; Univ of Queenslands,  Monash University, UWA, UNSW,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KUST, Hong Kong等)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该团队长期坚持培养研究生五个重要素质(“综合素质、科研素质、身体素质、外语素质、演讲素质”)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该团队导师围绕着环境与催化材料热点研究领域,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术方向及学术特色。通过定期学术探讨,集思广益,跟踪科研进度,保证学生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锻炼团队成员的科研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团队导师平时注重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团队中形成了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风气。李新勇教授作为团队总指导,对团队每一名学生在科研进展和个人特点上都有着清晰的了解,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李新勇教授平易近人而且非常幽默风趣,平时生活中很喜欢和大家聊天,时刻关心团队成员以及团队成员家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地帮助团队成员解决后顾之忧。李新勇教授也有着细腻、独特的心思,在日常与研究生探讨科研、谈论生活中渗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注重学生“德”与“智”的共同发展。

  该团队始终把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有用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先后在ES&T,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 ACS Nano, Nano energy, ACS Catalysi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的研究学生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研究国家奖学金,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等奖励。

  指导研究生代表成果有:省/市/校级优秀毕业生4人次;省、校优秀硕博论文、指导教师6人次,校优秀研究生14人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次;“辽宁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人次;“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次;“中科院奖学金”1人次(侯阳);“珍奥双迪航天奖学金” 1人次;“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人次;“大连市优秀毕业生”1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3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单项奖学金”1人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次;“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一、二、三等奖”8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 荣誉称号1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 荣誉称号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学术之星”4人次(侯阳、赵玲);“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三等奖”1人次;“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单项奖”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论坛一等奖” 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生态与环境博士论坛二等奖” 1人次。

  指导本科生代表成果有: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一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五届“攀登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大连理工环境学院第一届“绿意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辽ICP备05001357号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


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